尽管眼下大家张口闭口谈得最多的是“内需”,但谁都知道,占国内生产总值59.8%的“出口”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否则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这几天也不会一再强调,“要确保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丢”,而在他看来,“确保不丢”最要紧的是得解决出口结构调整的问题。
中国出口要“调结构”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每逢咱们拍着大腿感叹“8亿件衬衣换一架飞机”时都会谈起。不过,要是单看数据,咱们在“调结构”方面似乎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比如说,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里头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完善,机电产品跟高新技术产品已是外贸主力。其中(据2008年数据),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6%,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9.1%。
出口总额里29.1%是高新技术产品——无论如何,这是个挺好看的数据,要是跟1998年的水平(11%)比,进步的速度更是可喜,但也许咱们更需要知道,是谁在推动这个数字前进。
翻开商务部发布的2007年度、2008年度《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咱们会发现一种现象大同小异:中国出口总额的60%来源于外企,技术引进总额的50%来源于外企,高新技术出口额的88%来源于外企。
假如说以上数据是在讲述一些“昨天”的事情,那么以下数据也许会告诉咱们一些“明天”将出现的情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外企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投资基础研发中心的主体,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新产品开发经费和产值中,外企所占比重分别从2002年的32.6%、33.1%和61.3%,提高至2006年的44.2%、45.4%和72.1%——当然,咱们可以将以上种种都大书特书为利用外资取得的成绩,但真要把这些成绩统统划拉到“中国”名下,并以此作为出口“调结构”的支点,那这个支点有点儿虚。
虽然,看纳税、看提供就业岗位,许多人愿意把在华外企看做是中国企业,但很多时候,纳税并提供就业岗位并不能改变“根在哪里”。否则就不能解释,中海油跑到美国去购并优尼科石油公司——当时要是买成了,肯定会在美国注册新公司,但为什么美国会以安全为由拒绝购并。也不能解释,联想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新公司也在美国注册了,但联想中标美国国务院设备采购后,当地媒体和议员们一片炸了窝似的声音,最后采购成为泡影——理由还是出于安全考虑。可见在美国人眼睛里,所谓外企并不算100%的美国企业,那么在中国,在咱们为外资提供各种超国民待遇之后,在咱们明知“独资”是外企在华发展最大特征之后,也许真该想想,外企的高新技术跟中国的关系到底有多紧密?
这些年,咱们老说“拿市场换技术”,换了这十几年,应该算算,拿市场、廉价劳动力、优惠税率外带出口退税,究竟换到了多少技术,在华顺风顺水的外企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到底有没有明显促进,甚至有没有负面效应。至少国家知识产权局7月份发布的《2008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在大部分技术领域,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外企在华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数倍于本土企业,它们对专利技术的“跑马圈地”已经形成市场藩篱,本土企业可劲儿跃也跃不过去。
外资来中国做炸鸡块做洗发水,咱们欢迎,外资来中国做品牌做高新技术产品,咱们也欢迎,但问题是,如果若干年下来,咱们只在“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中学会了做炸鸡块跟洗发水,却依然没有自个儿的品牌跟高新技术产品,那是不是“成绩”越大越让人伤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