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5月份中国进出口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1.9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7%。其中,出口1.17万亿元,下降2.8%,降幅较4月份继续收窄3.4个百分点;进口8033.3亿元,下降18.1%。
有宏观经济分析领域的专业人士表示,国际大宗商品的供需难以平衡,加之中国内需不振,导致进口持续探底;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预期仍不稳定,人民币有效汇率仍旧高企不下,出口继续承压。
大宗商品供大于需致进口探底
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预测报告中就中国进出口状况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是影响当前进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全球商品市场供需结构处于调整过程中,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升,但上涨的幅度和速度将非常缓和。
交银研究数据分析,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低位震荡中小幅回升。5月份CRB现货综合指数均值427点,较4月份回升12点,比去年同期降低74点,同比降幅达15%。2014年同期原油价格高达100至112美元每桶,近日原油价格同比降幅超过40%。但5月份高频的原油价格明显高于4月份。最近,布伦特、WTI原油期货结算价分别65美元/桶、60美元/桶,现货价分别64美元/桶、59美元/桶。
但是,“目前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没有传导到主要进口商品。5月份高频进口的大豆、玉米、铁矿石价格分别410美元/吨、198美元/吨、219美元/吨,都比去年同期进口价格跌幅超过20%。当前内需较弱,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难以大幅回升。”连平分析。
民生证券宏观经济研究院分析师朱振鑫则称,“在国内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之下,企业仍以去原料库存为主,铁矿石、煤炭、铜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持续下行。”
进口持续大幅下降,出口降幅进一步收窄。5月份,进出口贸易顺差3668亿元,同比扩大65%;累计1至5月份,贸易顺差1.33万亿元,同比扩大2倍。
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中心高级经济分析师陈鹄飞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鉴于进口内需的明显乏力,5月份外贸顺差也将延续被动多增局面。”
国内外经济环境难以提振出口
朱振鑫分析,5月份出口同比-2.8%,短期回升并非基数原因,而是由于美元走弱带动人民币有效汇率有所降低,从而使得整体出口有所好转。美国经济季节性回升,促使对美出口跌幅收窄;“一带一路”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外贸优势,使得中国对东盟出口继续稳定增长。
但是,他认为,出口回升后劲不足,中长期经济复苏难靠出口改善。具体而言,发达国家加速贸易再平衡,欧美经济复苏都以缩小贸易逆差为动力,对中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有限,且TPP等新贸易规则将对中国贸易造成冲击。从内部看,人民币汇率弹性不足,导致前期跟随美元大幅升值。尽管近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随美元贬值而有所降低,但过去一年的升值幅度仍高达14%,同期金砖国家贬值5%。
陈鹄飞说,“从最新公布的外汇占款增长情况看,4月央行外汇占款余额为26.77 万亿元较3月下降了459.42亿元,但下降规模已经大幅收窄;与此同时,5月下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结束此前连续 3 个月的升值走势。在贸易顺差持续多增、外汇占款有所回升以及市场汇率双向浮动的背景下,近期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汇率波幅也将适时扩大,浮动弹性进一步增强。
对于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交银研究报告称,联合国报告下调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至2.8%,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步伐放缓。美国经济增势放缓,可能在6月份后回归复苏态势,加息时点推迟至三季度末,甚至可能再次延迟。虽然欧洲、日本经济出现反弹,但经济复苏并不牢固,仍存不确定性。国际市场存在地缘政治冲突的负溢出效益,乌克兰和中东局势对全球经济格局带来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