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队经营者马士基航运(Maersk Line)本周宣布了一项巨型船只计划。这家丹麦公司从韩国船厂订购了10艘体型超过航空母舰的巨轮,用以在亚欧之间运输大批量的中国商品。美国,作为始于1956年的集装箱航运业的始创者,且是由深圳、上海出口到洛杉矶的iPods、鞋类、汽车部件、食品等商品的最大市场国,从其航运传统和经济规模来看,本应充当全球航运业的总部,却缺席于此项计划。
两家最大的美国公司,美森轮船(Matson)和海天航运(Horizon Lines)在法国海运资讯机构(Alphaliner)的集装箱海运业排名中分别占据第30位和第36位。前3名为马士基航运,瑞士地中海航运(Mediterranean Shipping)和法国达飞轮船集团(CMACGM Group),跟随其后的是来自中国台湾、智利、新加坡、中国大陆、日本、德国、韩国的公司。美国人比他们在FIFA世界杯上要干的好些。如果说到被贸易保护主义所毁掉的行业,几乎没有比美国航运业的衰落更鲜明的例子了。1920年颁布的琼斯法案(Jones Act)本意是在国际竞争中保护美国商船和航运,在实际中却让其完全绝迹于公海。
美国海军仍是目前世界最强大的舰队,但它却没有一支与之对等的商船队。琼斯法案的英国版本——航海条例(Navigation Acts)已在1849年被废除,此条例颁行于17世纪同荷兰的海上竞争中。然而,美国迄今仍然坚持所有国内货物必须由本国船只来运输,这些船必须是美国船厂制造、美国船员驾驶。其结果是,美国用一支昂贵的小型货柜船队维持着对关岛、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物资供应。由于亚洲和欧洲公司在世界航运中所占的支配地位,像波音、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福特等美国公司只能在基于国内市场的同时,以其他运输方式进行全球竞争。
据IHS环球透视数据,2007年世界上的7200个货柜船中只有89艘是在美国注册的,与之相应,欧洲有1250艘,大中华区有860艘。讽刺的是,集装箱运输——一种为实现贸易全球化而对低效率杂货运输进行标准化的创新——正是始于美国企业家的灵感。1956年4月在新泽西的纽瓦克市,马尔科姆·麦克林(Malcom Mclean)不顾码头工人工会的反对,在第一艘集装箱货柜船理想-X号(Ideal-X)上装载了58个集装箱,驶往波斯顿。然而琼斯法案和港口工会势力为集装箱航运增添了沉重费用,这意味着此后大多数散装货都宁愿走陆路和铁路运输。这严重的削弱了美国工业——两个最大的美国航运公司,麦克林海陆(Mclean’ ’s Sea-Land)和“美国总统”(American President Lines),都在90年代落入马士基航运和新加坡海皇轮船(Neptune Orient Linesof Singapore)之手。
马士基航运正在建造的船相当于理想-X号的310倍那么大。将于2013年投入使用的Triple-E型船每艘可以容18000个英尺标准箱,船体太大以至于无法通过加阔后的巴拿马运河。Triple-E型船只能在一些亚洲、欧洲和海湾港口停靠,没有任何美国港口拥有足够的规模和设备接待这些庞然大物。像空客A380一样,Triple-E是一种前景可期的事物,其认为未来的航运发展将更趋于来往于巨大集散港之间的大型船,而不是灵活性更强的小型船。有关集装箱题材的书《箱子(The Box)》的作者马克·列文森(Marc Levinson)认为,大型船在海上的规模效益可能会被装卸困难抵消掉。即使一艘16000英尺标准箱船的载货量也能相当于一列30英里长的集装箱列车。但现在美国还没有一家波音级别(其正在开发更小的787用以点对点旅行)的航运公司去挑战马士基航运的愿景。
美国集装箱船队的平均年龄是25岁,并将研发制造能和Triple-E相提并论的新船型。鉴于美国公司和消费者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美国航运业的薄弱确实是一个奇怪的反常现象。北美拥有全世界28%的集装箱船队,以及像沃玛特和苹果这样领航全球供需链的公司。尽管有2009年的衰退(集装箱海运业半世纪以来的首次)海运量的增长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世贸组织估计,在2009年下降12.2%后,商品贸易额将于2010年增长13.5%,此外,中国正在亚非拉之间迅速扩展新贸易路线。
马士基航运副总裁索伦·安德森(Soren Andersen)称:“我相信世界运行的法则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贸易带来的利润仍存,欧美消费者也不会停止消费。”全球化的前景看上去似乎踏实可期,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美国公司有足够能力去完成。令人好奇的是,在一个致力于自由企业的国家,琼斯法案却从来没有受到过严肃的挑战,虽然参议院约翰·麦凯恩去年实践了他的“马华力”式自我描述,提出了废除琼斯法案的讨论。但一个由航运公司、工会和船厂组成的同盟阻止了此次自由化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