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担心负增长的外贸会拖累2009整个中国经济大盘,但有一消息却给岁末经济答卷增添了一抹亮色。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日前表示,2009年是我国外贸最为困难的一年,但又是对外贸易取得积极成效的一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下降幅度预计下降16.5%,进口下降15%。今年我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会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可以说,出口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功臣,尤其是最近这十年,出口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主要的推进引擎。所以,尽管它的复苏有点步履蹒跚,跟不上GDP的步伐,但它还是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危机”年的寒冰期已渐行渐远,春天正缓缓走来。
经过近些年的大进大出,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确立。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挤入全球出口排名前三已有时日,近两年来,中国将成为出口冠军的预言也一直不断。2008年,中国出口总额为1.428万亿美元,而德国则以1.465万亿美元的总额略微领先。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5217亿美元,比同期德国出口额高出1亿美元。有专家评论,这个意义将是划时代的——国际贸易的桂冠首次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头上,预示着全球经济秩序新变革的开端。
然而,接过冠军接力棒之后并不意味已经到达终点,如何做好“第一”才更值得深究。
首先,“大而不强”仍是中国贸易的核心问题,也是一直困扰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制造”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海外营销渠道,没有定价权,巨大的出口规模却无法支撑起一个贸易强国。
纵观2009年中国出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跌幅小于机电产品,说明目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中国出口“质”的提升绝非朝夕之功。反观德国,据分析,它自2003年从美国接过冠军的接力棒后,连续5年保持世界出口冠军的称号,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德国国内解决了多少就业问题,而在于有多少德国创造的品牌和技术价值对外输出。与中国主要靠出口儿童玩具、鞋类、服装、冰箱等不同的是,由于德国以出口高端产品为主,质优价高,具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因此别人很难替代,遭遇其他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不多,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也较低。
其次,由外资占主要地位的贸易格局基本没有改变。中国拥有新兴国家中最完备的“世界工厂”体系,但出口近六成来自外资企业,而高技术出口则有八成五来自外资企业。据统计,在金融危机中,中国两大类贸易主体的表现是,外资在出口和进口的下降幅度都明显小于国企,说明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仍然起着较大作用,而且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强。从贸易方式上讲,加工贸易出口的下降幅度也低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主要由外资支配。
第三,2010年外贸形势会更加复杂。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石不稳,国际金融领域风险尚未完全消散,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难度加大,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和美元汇率震荡或可加剧,贸易竞争更加激烈,外需疲软会较长时期存在。
另一方面,我们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出口成本日益上升,包括劳动力、资源、土地、环境的成本。过去我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源于农民工,2005年以前珠三角农民工收入十年仅增加26块,如果十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届时中国劳动力成本可能就会持续上升。
第四,冠军还会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贸易摩擦加剧。仅2009年前11个月,中国就面临“两反两保”调查102起,涉案金额超过116.8亿美元。未来“出口冠军”这个称号,国外针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将会加码,包括以减排为借口的所谓碳税之争很可能升温,这些都使中国外贸下一步面临诸多变数。据伦敦经济中心的数据,除已对华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外,目前各国政府正在计划、或准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有134项,其中77项针对中国。
在这一点上,还需关注的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正处于上升势头,这些摩擦直接形成了竞争。下一步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兴市场,把新的增长点放在发展中国家,然而,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就业冲突更加尖锐。
最后,还应该看到,金融危机过后的五六年时间,如果把握好发展机遇,在巩固贸易大国地位的前提下,调整外贸结构,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将成为很大的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