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对我国国内生产的拉动能力差异很大,1元消费和投资、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分别拉动大约0.9、0.7和0.3元的国内增加值。从“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角度测算,2000?2008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10.1%,其中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分别贡献了3.4、4.3和2.4个百分点,2009年GDP增长8.7%,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贡献了2.8个百分点。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起了重要贡献,但是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历来都是以内需为主的。
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GDP年均增长9.8%的发展奇迹,2009年中国出口规模达到12016.7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衡量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宏观经济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内外需关系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用分析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经常采用国民经济核算公式或三大需求公式来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这两种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低估或高估现象。
(一)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低估了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现在最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的角度,根据公式: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1)
从这个角度分析,一般认为消费和投资①构成了GDP的主要成分和动力源[8.74 1.98%]泉,而净出口比重不足1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
从支出法GDP核算的角度衡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主要是因为把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进口全部从出口中进行了扣除。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公式中,计算净出口时把进口从出口中扣除只是为了统计核算上的方便,而并不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进口的国外商品既可能用于出口,也可能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因此把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进口部分一并从出口中扣除,实际上低估了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高估了消费和投资的贡献。
(二)从三大需求角度高估了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另一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从三大需求(三驾马车)的角度,根据公式:
总需求=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 ????(2)
其中前两部分构成了内需,后一部分构成了外需。
从这个角度分析,一般认为三大需求近年来基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2000?2008年间消费、投资和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43%、32%和25%,对总需求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9%、32%和39%。
从三大需求的角度衡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明显的高估现象,主要是因为三大需求对国内供给的拉动能力是不一样的。与“总需求=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公式相对应的是:“总供给=国内生产+进口”,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国内生产供给(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需求-进口”,三大需求拉动的总供给既可能来自国内生产也可能来自进口,值得注意的是,单位消费和投资需求拉动的国内生产往往比单位出口拉动的国内生产比例高,尤其是出口中的加工贸易出口对国内供给的拉动能力远远小于消费和投资。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在50%左右,加工贸易出口在我国只是简单“过一下手”,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测算,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国内供给不及一般贸易出口的一半,比消费和投资更是小很多(详见表1)。因此,从三大需求角度分析,实际上高估了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低估了消费和投资的贡献。
二、从“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角度科学衡量出口贡献
既然经济增长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衡量基准,因此评价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应以其拉动的GDP来衡量。GDP衡量的是属地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增加值之和。由于进口的存在,三大需求既拉动了国内增加值,也拉动了国外增加值,同时三大需求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能力也存在差异,而只有三大需求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才算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要计算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从出口中剔除出口拉动的国外增加值份额,当前国内外主流方法是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②。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把生产投入区分为国内生产和进口,再把进口和出口分解:进口=用于消费的进口+用于资本形成的进口+用于出口的进口,出口=加工贸易出口+非加工贸易出口。
至此,我们就可以把仅具有统计核算意义的国民经济核算公式(1)改造成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公式:
国内增加值=(最终消费-用于消费的进口)+(资本形成-用于资本形成的进口)+(加工贸易出口-用于加工出口的进口)+(非加工出口-用于非加工出口的进口)=消费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投资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加工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非加工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 ????(3)
三、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对我国国内生产的拉动能力差异很大,1元消费、投资、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分别拉动大约0.9、0.9、0.7和0.3元的国内增加值。
2000?2009年年平均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5%,测算结果介于根据净出口和出口计算的结果之间(详见表2)。根据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来测算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计算结果科学客观。
分析三大需求拉动的GDP可知:
1.从占国内增加值(GDP)的比重来看,2000?2008年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比重平均分别为49%、36.2%和14.8%,其中2002?2007年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持续快速上升,从11.6%上升到18.7%(详见表3)。
2.从增速来看,2000?2008年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增速平均分别为7%、12%和17.5%,其中2002?2006年连续5年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保持20%以上的增长,是GDP增长的2倍,这在中国外贸发展历史上是没有的。
3.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2000?2008年GDP平均增长10.1%,其中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34.5%、42.4%和23.1%,分别拉动3.4、4.3和2.4个百分点(详见表4)。
4.从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来看,由于投资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比重高、波动大,往往是引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比重大幅上升,并且波动很大,使得出口与投资一起成为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内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00?2007年大幅上升,相应地内需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00?2007年出现明显下滑。2000?2008年均内需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内需历来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2000?2007年外需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1%快速上升至19%,2008年又下滑至17%。相应地,2000?2007年消费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57%下滑至44%,2008年下滑趋势得到遏制。
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贡献,但是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历来都是以内需为主导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因此,扩大内需、以内需为主不仅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而且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基本方向。
2.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外需大幅度下滑对我国经济冲击较大,为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需要启动内需来弥补外需留下的缺口,但是这个缺口有多大,如何使我国的刺激政策保持在适度区间,既不会出现1998年刺激力度不够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刺激力度过猛的情况,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准确衡量出口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计算发现,我国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7年已经开始下滑,到2008年迅速转为-2.1%,2009年更恶化至-32.7%。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由2007年的2.6个百分点迅速变为2009年的-2.8个百分点。这次外需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远远超过1998年亚洲金融[2.77 0.00%]危机的程度,2009年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能实现8.7%的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3.伴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日渐增多,世贸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2008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2010年新年伊始,中美贸易摩擦再度成为两国争议的焦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欧美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大量的出口产品对其生产和就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事实上,中国、墨西哥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出口结构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这一类国家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很高,因此不能忽视出口结构差异而简单使用出口总规模来衡量一国外贸对他国生产和就业的影响,否则必然造成过高估计我国出口产品对出口对象国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中不仅带动了国内增加值,而且还带动了国外增加值,尤其是占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出口带动的国外增加值率达到70%以上。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出口结构中所存在的上述差异,是由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所决定的。这既说明了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中的地位还相对较低,同时也说明了发达国家仅仅强调出口规模而忽视出口结构差异必然夸大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