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年内首次实现月度同比正增长,令人欣喜。但短期内外需低迷的状况恐难改变,外贸回升之路布满荆棘。
三大因素共同推动
11月份外贸首现正增长
海关总署1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实现年内首次月度同比正增长,增幅达9.8%。其中出口1136.5亿美元,同比下降1.2%,降幅收至年内最低,并首次低于两位数;进口9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6.7%,不仅摆脱跌势,而且增幅不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认为,11月份外贸由“负”转“正”,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美日欧等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缓慢回升、外部需求缓慢恢复;二是去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外需、促出口的政策也收到了好的效果,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并未改变;三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
12月2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分析报告称,世界经济形势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好转,三季度后,这种势头得以保持。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正复苏转暖。美国经济第三季度重现增长,日、欧经济持续好转。
隆国强认为,金融危机发生后,消费者首先削减的是耐用消费品、奢侈品等。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是生活必需品,呈刚性需求。目前来看,这些产品在欧洲、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份额未降,反而有一定上升。
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
外贸回升之路布满荆棘
海关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外贸持续回升,但短期内外需低迷的状况恐难改变,外贸回升之路布满荆棘。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扭转的关键阶段,经济复苏尚不平衡,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仍然脆弱。
从海关统计数据看,11月份进口先复苏;出口降幅收窄,但尚未转正。隆国强说,“这主要是因为尽管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基础仍然脆弱。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信贷尚未完全恢复,抑制了部分消费支出。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外贸环境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他预计,12月出口增速可能转正,明年上半年可能在两位数以上,但出口增速加快的部分原因是低基数效应。“即使到明年上半年出口增速达到20%,其绝对规模也只是回到2008年上半年的水平,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也将下降。”
12月11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称,尽管年底出口同比降幅大幅收窄,但预计2009年顺差将大幅收窄至2000亿美元左右,比2008年下降1000亿美元左右,全年外贸对GDP增长的负拉动效应已成定局。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下大气力开拓新兴市场
促进对外贸易稳步增长,一方面,要调整外贸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保住传统市场。另一方面,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1—11月份,欧、美、日依次为我前三大贸易伙伴。其中,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262.7亿美元,下降17%。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665.4亿美元,下降13.4%。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033.3亿美元,下降17.4%。
与此同时,中国在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却有很大潜力。目前,我国出口在中东、东欧、非洲、拉美的市场份额仅为9.2%、3.7%、10.4%、6.9%,增长空间很大。扩大外需仍然大有可为。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活跃。今年1—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1870.5亿美元,其中出口931.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3.2%和11.7%,降幅均小于同期与欧、美、日前三大贸易伙伴的降幅。明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建成,会带来新的机遇。
专家建议,出口企业应在尽量保持欧、美等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将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出口目标市场,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出口增长。 |